关于公开征求《通许县面筋产业发展规划(2025—2027年)(征求意见稿)》的公告
为进一步推动通许县面筋产业高质量发展,科学谋划产业布局,培育特色品牌,促进乡村振兴,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通许县面筋产业发展规划(2025—2027年)》,现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和建议。现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征求意见时间
自公告之日起,截至2025年6月10日。
二、征集要求
1.意见建议应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2.所提建议要载明具体内容、联系人姓名、联系方式。
三、征集方式
发送电子邮箱:sslzbgs2023@163.com
2025年5月9日
通许县面筋产业发展规划(2025—2027年)
(征求意见稿)
近年来,通许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县域治理“三起来”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强县富民”为根本遵循,创新实施“酸辣粉+”战略,将面筋产业确立为县域特色产业的重点培育对象,有力地推动了全县“酸辣粉+”现代食品产业持续健康发展。面筋产业已成为通许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2025年至2027年是通许县面筋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是打造全国面筋产业高地的关键窗口期。为进一步延伸并壮大“酸辣粉+”产业链条,推动通许县面筋产业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四高四争先”战略目标,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16136”总体工作思路和打造千亿级现代食品集群决策部署,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以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建链强链为重点,以“三个一批”项目为抓手,以“一转带三化”为引领,着力做好“土特产”文章,培育传统优势食品产区和地方特色食品产业,奋力打造全国领先、全国闻名的面筋产业集群,为通许县“酸辣粉+”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坚持“123456”总体思路,走好面筋产业高质量发展道路。
“1”即把握一条主线:以通许县面筋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线,贯穿产业发展全过程;
“2”即紧抓两个重点:聚焦谷朊粉和淀粉两大产业链“支链”,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3”即创新三二一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推动三次产业深度融合,构建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4”即叫响“一镇一园一地一中心”四张名片:打造中原面筋小镇、全国最大的面筋产业园、全国面筋制品研发基地、中华面筋文化展示中心,提升产业影响力;
“5”即实现五个“新”目标:推动产业规模实现新突破、产业结构形成新格局、产业生态达到新水平、创新发展取得新成效、品牌建设迈上新台阶;
“6”即实施六大行动:开展优质企业引育行动、链群融合升级行动、产业生态优化行动、科技创新引领行动、质量保障提升行动、品牌营销拓展行动。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立足通许县生态资源禀赋,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动食品产业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鼓励企业采用节能环保技术和装备,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坚持市场导向,创新驱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引导食品产业优化结构、转型升级。强化创新驱动,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引进和培育创新人才,推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坚持品质为本,安全发展。将食品安全作为产业发展的生命线,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压实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完善食品标准体系,提升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加强品牌建设和质量认证,扩大通许县面筋产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打造安全放心的食品产业高地。
坚持企业主体,政府引导。强化企业在食品产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充分激发企业活力和创造力。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优化营商环境,完善政策支持体系,为企业发展“搭桥引线”,构建政企协同发展的良好生态。
坚持开放合作,融合发展。主动融入通许县“酸辣粉+”现代食品产业发展大局,深化与周边地区的合作交流。通过招商引资、技术引进和管理创新,提升面筋产业整体水平。推动食品产业与农业、商业、文旅业深度融合,构建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坚持品牌引领,特色发展。强化品牌意识,加快品牌建设步伐,依托通许县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差异化品牌。通过多渠道品牌宣传和推广,提升通许县面筋产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产业向特色化、高端化方向发展。
到2027年,通许县面筋产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构建起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区域特色的现代面筋产业体系。实现产业规模持续壮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生态更加完善、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品牌影响力全面提升,将通许县打造成为全国面筋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全国领先的面筋产业生产基地、创新研发高地和品牌集聚中心,树立全国面筋产业发展新标杆。
——产业规模实现新突破。到2027年,全县面筋产业集群总产值超50亿元,规模以上面筋企业数量超12家,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产业结构形成新格局。构建起从原料种植到面筋及淀粉制品加工、再到销售的全产业链体系,实现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面筋产业深度融入“酸辣粉+”发展战略,面筋产业与酸辣粉、文化、旅游产业形成密切的联动和呼应。
——产业生态达到新水平。吸引一批围绕面筋产业发展的包装印刷、冷链物流、科技研发、餐饮品牌、电子商务等关联企业入驻通许县,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建立健全面筋产业公共服务体系,技术研发、质量检测、信息咨询、人才培养等服务日益完善。中原面筋小镇、低温食品产业园等重点项目投入运营。
——创新发展取得新成效。产品创新大量涌现,形成面筋制品多样化、系列化、品牌化的产品格局,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深入开展,建立一批省级以上科创平台,到2027年,建成省级以上科创平台、智能工厂、绿色工厂各2~3个。
——品牌建设迈上新台阶。到2027年,“城市名片+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三位一体品牌体系成功打造。“一镇一园一地一中心”等城市名片叫响全国,成为通许县继酸辣粉之后又一标志性特色产业。“通许小吃”“通许烤面筋”等区域公共品牌影响力显著增强。“通许面筋”文化内涵日渐丰富,企业品牌数量和知名度大幅提升,形成“全国领导品牌+餐饮品牌+零售品牌”百花齐放的发展格局。
立足通许县面筋产业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及上下游产业配套情况,依据通许县国土空间规划,合理布局通许县面筋产业,构建“一镇一带一区多点”的空间载体布局。
一镇:中原面筋小镇。依托四所楼镇龙头企业和面筋产业基础,打造集面筋文化传承、生产加工、观光体验于一体的面筋产业特色小镇。重点建设中华面筋文化展示中心、面筋制品研发基地、面筋产业园等项目,弘扬面筋文化,提升产品附加值。
一带:以G343为轴线的面筋产业发展带。以G343国道为轴线,依托高速出站口至上都面筋产业园,打造面筋产业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示范区域。发展带通过“腾笼换鸟”的思路,清理闲置土地和低效用地,引入面筋生产加工、淀粉深加工、包材等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进一步完善产业生态,形成集生产、加工、文化、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带。同时,打造“十里文化长廊”,以面筋文化为核心载体,融合宋代民居、宋文化体验场景、宋代货郎车等文化元素,营造具有历史底蕴与现代产业特色的文旅氛围。
一区:低温食品产业园区。依托高新区低温食品产业园区,打造面筋产业的又一载体平台。产业园定位高端制造、先进制造,重点引育面筋深加工、烧烤食材等领域龙头企业,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园区配套建设冷链物流设施、检验检测中心、公共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为入驻企业提供冷链物流、研发、检测、营销等一站式服务,打造低温食品产业集群和生态圈。加快推进大广高速东北下站口开通运营,积极推动大广高速东北下站口至东出口区间高速公路免费通行政策落地实施,全面打通四所楼镇与高新区低温食品产业协同发展的交通瓶颈,为区域产业联动和资源要素高效流动提供有力支撑。
多点:支持竖岗、玉皇庙、朱砂、长智、冯庄、孙营、大岗李、邸阁、练城、厉庄、咸平街道、许城街道等各乡镇和街道办事处,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构建多点联动、协同发展的面筋产业布局体系。在小麦种植优势区域,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建设标准化面筋专用小麦种植基地,保障优质原料供应;在重点商圈和农贸市场,布局餐饮形象店和成品集散中心,优化物流配送体系,提升流通效率;在产业基础较好的乡镇,推动现有企业技术改造和升级,完善产业链上下游配套,形成全域协同、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
立足谷朊粉、小麦淀粉等核心原料优势,聚焦烤面筋、烤麸、即食面筋、粉条(丝)、凉皮等重点品类,同步发展面筋预制菜、淀粉肠、淀粉糖、纸箱、冷链物流等关联产业。聚焦缺失和薄弱环节,着力构建通许县“2+5+X”面筋产业体系。
“2”即以谷朊粉为主导、小麦淀粉为辅助的两个核心原料产业。
“5”即重点发展的烤面筋、烤麸、即食面筋、粉条(丝)、凉皮五个特色品类。
“X”即延伸发展面筋预制菜、淀粉肠、淀粉糖、糕点、面制品、豆制品、包材、面筋机械设备、冷链物流等多元化关联产业。
小麦淀粉和谷朊粉。依托通许县丰富的小麦资源和完善的加工产业基础,重点引进小麦淀粉和谷朊粉加工龙头企业,进一步强化面筋产业原料优势。支持本地小麦加工企业延伸产业链,向下游小麦淀粉、谷朊粉精深加工领域拓展,构建集小麦种植、初级加工、精深加工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条,实现小麦资源全价值利用。鼓励企业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积极创建省级“绿色工厂”,推动产业向循环经济方向转型升级。
烤面筋。积极对接烤面筋连锁品牌和龙头企业,支持建设面筋中央厨房和制造基地,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形成集群效应和规模效应。支持龙头企业上都实业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做大做强,走品牌化发展道路,打造全国领先的企业品牌。加大对“小、散、弱”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其通过技术改造和扩产扩能提升烤面筋的产量和品质。推动企业与调味料企业协同创新,开发多样化口味和形态的产品,满足消费者多元化需求。培育“通许烤面筋”公共品牌和系列企业品牌,加强品牌营销和市场推广,提升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定期举办通许烧烤节、面筋文化节、烤面筋大赛等活动,打造“通许烤面筋”城市IP,提升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
烤麸。依托通许县面筋产业基础,面向全国知名烤麸生产企业开展精准招商,吸引优质企业落户。鼓励企业设立产品研究院,加强市场调研和产品研发。鼓励企业以鲜烤麸为核心,通过品牌化运营深耕本地及周边市场,打造样板市场。支持企业以速冻烤麸、烤麸干为重点,创新招商模式和销售渠道,拓展全国市场,满足多元化消费需求。支持龙头企业带动本地批发商贸企业协同发展,形成“以大带小、以小促大”的良性互动,共同拓展营销渠道,提升市场占有率。
即食面筋。支持休闲食品企业、面筋企业开发即食面筋产品,丰富产品矩阵,拓展业务半径。支持企业针对儿童、学生、健身爱好者等特定消费群体,开发定制化的即食面筋产品,满足特定消费需求。支持企业利用电商平台、社交媒体等新兴渠道,拓展即食面筋的线上销售市场。支持企业加强与超市、便利店等线下零售终端的合作,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支持本地面筋生产企业与休闲食品企业深化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粉条(丝)。支持淀粉、谷朊粉加工企业依托现有环保设备投建红薯淀粉、马铃薯淀粉等生产项目,加工高品质粉条(丝),延伸产业链条。支持淀粉、谷朊粉加工企业与酸辣粉企业协同发展,形成原料采购、生产加工、物流配送、市场营销等环节的紧密合作。积极参与制(修)订粉条(丝)的国家、行业、地方、团体标准,推动企业按照标准进行生产,提高产品的标准化水平。
凉皮。充分发挥通许县小麦淀粉、生筋等原料优势,引育凉皮餐饮、速食品牌,布局凉皮产业,探索传统小吃规模化、工业化发展新路径。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技术合作,联合攻关鲜凉皮、速食凉皮等产品研发。推动凉皮与烤麸、烤面筋、酸辣粉等相关品类协同发展,通过产品组合创新和营销联动,提升产业体系综合竞争力,打造面筋产业集群新亮点。
其他。深挖面筋传统饮食文化,支持面筋生产企业与餐饮企业联合开展市场调研和产品研发,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文化属性较强的、具有通许特色的面筋预制菜产品。积极对接省内知名胡辣汤连锁品牌或其他特色餐饮企业,共同开发标准化的面筋辅料包,打造从原料生产到终端消费的全链条产业模式。依托小麦淀粉原料优势,引入或培育淀粉糖加工、纸箱包装等配套企业,延伸产业链条。用好通许县面粉、谷朊粉原料优势,引入糕点、面制品等上下游企业,进一步提高产品附加值。结合淀粉原料优势和烧烤食材渠道优势,发展淀粉肠等烧烤食材加工产业,与烤面筋形成协同效应。结合面筋产业发展,拓展豆制品加工领域,开发多样化豆制品产品,丰富产业生态。
1.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一是紧抓产业链招商。深入开展产业调研,编制完善产业链图谱,围绕产业定位实施精准招商。紧盯烤面筋、烤麸、即食面筋、谷朊粉、淀粉、粉丝、烧烤食材等重点领域,建立招商引资目标企业库,大力引进一批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夯实产业发展基础。二是用好以商招商。强化“乡情思维”,引导本地面筋餐饮企业落地建厂。鼓励本地企业发挥主体作用,吸引产业链上下游、左右岸企业入驻,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动态更新完善通许籍在外乡贤和企业家名录,加强感情联系,鼓励其发挥信息和人脉资源优势,宣传推介我县产业,为家乡招商贡献力量。三是聚力节会招商。充分利用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SIAL国际食品展、良之隆食材展、开封市菊花文化节、中国酸辣粉行业大会等节会平台,开展专题招商推介活动。通过产业对接、项目路演等形式,推动一批重大项目签约落户,提升招商实效。四是完善数字化招商。充分利用搜索引擎、门户网站、招商引资信息平台等数字化工具,精准筛选网络招商线索,实现数据寻商、数据引商。建立目标招引企业数据库,动态管理企业信息,构建招商引资长效机制,提升招商精准度和可持续性。
2.加强企业梯队培育。编制通许县面筋产业重点骨干企业培育清单,根据企业的资源禀赋、综合实力和发展目标,实施“一企一策”定制化培育行动,精准施策、分类指导。加大对上都实业的支持力度,强化其产业链“链主”地位,通过技术创新、品牌塑造和市场拓展,培育核心竞争力,推动企业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全面开展面筋加工小作坊“提档升级”专项行动,从规范登记、技术指导、资金扶持、设备升级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持,助力小作坊向规范化、标准化、现代化转型,焕发发展新活力。
1.推动产业链上下游纵向融通。坚持以工兴贸,以工带农,鼓励企业创新三二一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提高产品竞争力,助力乡村振兴。一是推动面筋产业与上游深度融合。充分发挥通许县原料资源优势和小麦加工产业基础,引导面筋生产加工企业与小麦加工企业深度对接,支持面筋龙头企业向产业链前端延伸,与小麦加工企业、种植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共同制定并执行统一的质量标准,确保面筋产品原料安全与质量稳定。二是推动中游企业协同发展。推动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共建加工基地、研发体系和营销渠道,重点布局鲜烤麸、速冻烤麸、调理面筋、油面筋、面筋片等细分赛道,打造多元化产品矩阵,填补市场空白,提升产业附加值。三是深化下游产业联动。支持面筋龙头企业与餐饮企业联合研发新品,探索“素斋厨师+工厂”模式,挖掘四鲜烤麸、烩面筋、扒铃铛面筋等宋宴、豫菜饮食文化,开发面筋宴及面筋预制菜,推动传统饮食文化创新。鼓励面筋企业与商贸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通过超市、农贸市场、电商平台等多渠道拓展销售网络,提升市场占有率。支持本地面筋品牌在县域内建立生产基地,缩短供应链,降低物流成本,增强产品竞争力。通过产业链上下游纵向融通,构建面筋产业协同发展生态,推动产业向高端化、品牌化、融合化方向转型升级。
2.引导产业链左右岸横向协同。引导面筋企业融入通许县“酸辣粉+”战略中来,推动面筋产业与酸辣粉产业优势互补、协同发展,构建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一是推动产品融合创新。鼓励面筋企业与酸辣粉企业联合研发烤麸酸辣粉、油面筋酸辣粉等创新产品,打造具有通许特色的酸辣粉系列,丰富产品矩阵,满足多元化消费需求。二是强化原料协同供应。支持面筋企业依托现有设备优势,拓展红薯淀粉生产业务,补充酸辣粉原料供应,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实现产业链资源优化配置。三是深化餐饮渠道合作。推动面筋企业与酸辣粉堂食门店合作,开发卤面筋、烤面筋、麻酱面筋等特色产品,借助酸辣粉门店的客流量和品牌影响力,扩大面筋产品的市场覆盖面,提升品牌知名度。四是拓展休闲食品市场。鼓励面筋企业与休闲食品企业合作,针对儿童、学生群体、健身人士等特定消费群体,研发创新口味和包装设计,开发定制化休闲食品。支持面筋企业借助休闲食品企业的成熟市场渠道,通过联合营销、促销活动等方式,提升产品在商超、便利店、电商平台等渠道的曝光度和销售量,扩大市场占有率。通过产业链左右岸横向协同,推动面筋产业与酸辣粉、休闲食品等产业深度融合,构建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提升通许县特色食品产业整体竞争力。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四所楼镇面筋产业园为核心,加快推进“中原面筋小镇”项目建设,完善交通、水电、燃气、供热、通信、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全面提升小镇承载能力和产业集聚能力,打造“中原面筋名镇”。引导零散分布的上下游企业向园区周边集聚,择优引进一批配套企业,延伸拓展产业链条,形成规模化、集群化发展效应。支持四所楼镇探索“共享车间”“共享工厂”模式,促进技术装备高效利用,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吸纳本地及周边就业人群,打造产业与就业协同发展的新高地。加快推进通许县酸辣粉产业园二期(低温食品产业园)和冷链物流产业园建设,完善载体平台功能,健全冷链物流设施和运输网络,补齐面筋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全链条短板。加强园区及周边公寓、食堂、展示中心、文娱活动中心、检验检测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园区综合服务水平,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增强人才吸引力和留驻能力,为面筋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构建产业生态优化新格局,为面筋产业集群化、高端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强化要素资源配置。一是优化土地保障。积极争取用地指标,强化土地供给。提前做好规划布局和土地储备,盘活闲置低效土地,开展“腾笼换鸟”工作,优先保障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的合理用地需求。二是构建人才支撑体系。绘制面筋产业发展人才图谱,完善人才配套政策,为产业发展提供高层次人才支撑。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人才培训活动,提升企业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实施人才激励政策,鼓励企业加大人才投入,提高人才待遇和福利水平,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三是完善金融服务体系。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食品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建立政府、金融机构、企业三方合作机制,定期举办银企对接活动,促进信息共享和融资合作。探索建立面筋产业供应链金融体系,为上下游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降低供应链整体融资成本。
3.增强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一是搭建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或引入国家级、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立专家智库,围绕创业辅导、创新支持、市场营销、人员培训、投融资服务、管理咨询等内容,为企业提供一站式、全方位公共服务。二是强化产销对接服务。搭建产销对接平台,定期组织产业链产销对接会,引入餐饮企业、食材供应链、大型商超等采购商,强化本地企业供需合作,助力企业开拓市场。三是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创建产学研交流平台,定期组织企业家到先进企业或高校科研院所游学参观,学习先进经验,开拓创新思路,推动产品创新和技术升级,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通过强化要素资源配置和公共服务供给,构建面筋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体系,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坚实保障。
1.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龙头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建设研发基地,提升自主研发能力。鼓励企业创建国家级、省级、市级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增强食品产业研发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构建创新型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实施分类指导和分级培育,打造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成果的企业群体。支持企业积极申报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等知识产权,提升核心竞争力和行业话语权。
2.提高产品创新能力。鼓励龙头企业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组建产品研究院,深入分析消费行为、客群特征及市场评价等大数据,精准洞察市场需求,紧跟消费趋势。以小麦淀粉和谷朊粉为核心原料,开发面向不同消费群体和应用场景的爆款产品,加快居士素鸭、四鲜烤麸、鸡汁素肠、即食面筋、速食凉皮等产品的研发与推广。支持龙头企业以谷朊粉、小麦淀粉为基础,打造面筋、凉皮、烤肠、小饼等特色产品,与“通许酸辣粉”形成组合销售模式,构建“通许小吃”产品矩阵,提升市场竞争力。
3.强化产业协同创新。推动龙头骨干企业与中国农业大学、河南工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围绕关键共性技术、智能化生产和副产物高值化利用等领域开展联合攻关,突破面筋及其副产品在食品安全、生产加工、储藏保鲜等方面的技术瓶颈,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加快组建由政府支持、龙头企业牵头,高校、科研院所和上下游企业参与建设的面筋制品研发基地,打造集研发、中试、产业化、工程化于一体的创新联合体,为全县面筋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依托开封市“揭榜挂帅”激励机制,针对面筋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难题,集聚社会创新资源开展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推动产业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
4.加快推进制造业“一转带三化”。加快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制定技术改造路线图,实现装备迭代升级,推动关键技术高端化发展,促进产业规模和效益提升。支持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提升基础设施、装备的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鼓励企业创建省级智能工厂、智能车间,提高生产效率。推动绿色制造体系建设,鼓励企业研发和应用绿色生产工艺,实施清洁化生产,推广先进节能节水技术和新型环保装备,降低生产成本,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支持企业构建循环经济系统,实现原料及加工副产物的循环利用、增值开发和梯次利用,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增强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打造绿色低碳发展新模式。
1.完善行业标准体系。强化标准引领作用,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原料供应、生产加工等重点领域和环节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的制(修)订工作,规范行业准入条件,推动面筋产业向高标准、高质量发展。前瞻对接出口标准要求,助力龙头企业拓展海外市场。加强对标准的宣传解读和培训指导,确保企业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和经营,提升行业整体规范化水平。
2.推动企业质量管理提升。鼓励企业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配备专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定期开展食品安全自查,确保食品安全主体责任落实到位。支持企业实施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HACCP体系等国际认证,全面提升质量管理水平。引导企业积极争创省、市、县各级政府质量奖,树立行业标杆。支持企业推行产品“身份证”制度,实现从育种、生产、加工到终端销售的全生命周期信息可追溯,构建食品安全全程追溯体系,提升产品质量管控能力。
3.加强质量监督,强化应急处置能力。全面落实“四个最严”要求,加强对企业,特别是小作坊的监督检查,依法打击掺杂、制假、以次充好、非法添加等扰乱市场秩序行为。健全食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立县级食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强化技术培训和质量认证服务,实现食品各环节质量检测全覆盖。建立健全食品质量抽检制度,扩大抽检范围和频次,提高抽检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准确性。强化食品安全应急处置能力,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确保食品安全事件得到及时有效处置。建立健全食品企业诚信档案,推行诚信评价制度,根据评价结果实施分类管理,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推动面筋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1.深挖品牌文化内涵。依托宋宴、豫菜等丰富的饮食文化资源,以通许县面筋文化展示中心为载体,深入挖掘面筋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结合地方特色与传统工艺,传承文化脉络,打造独具魅力的面筋品牌故事。大力挖掘、引育和盘活省、市、县面筋餐饮老字号资源,加强品牌联动,激发消费潜力。整合多方资源,以文献研究为基础,实地考察为支撑,牵头编制《中国面筋饮食文化史》,通过书籍、宣传片、短视频等形式,全方位展现通许面筋的独特风味和文化价值。充分利用文化创意包装产业优势,融合地方文化、民俗等元素,提升产品视觉吸引力和用户体验。加快推动“酸辣粉+面筋+旅游”深度融合,打造“酸辣粉+”文旅产业带,实现工业与旅游互促共进,跨界融合发展。
2.完善品牌培育体系。实施“城市名片+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三位一体的品牌发展战略,构建多层次品牌培育体系。组织行业协会、专家智库开展市场调研和专业认证,确立通许县面筋产业的行业优势地位,叫响“一镇一园一地一中心”城市名片。加快培育“通许小吃”“通许烤面筋”等城市IP,建立健全品牌培育、评价、宣传和保护机制,确保品牌形象的统一性和规范性。支持通许县酸辣粉产业协会等行业组织注册集体商标和地理标志商标,提升区域品牌价值。支持上都实业积极开展“供货量第一”“品类冠军”“行业开创者”“行业领导者”等专业认证,巩固行业地位,提高行业影响力。支持企业开展清真、素食等专业认证。引导中小企业建立品牌意识,增强品牌管理能力,有效开展品牌管理。支持龙头企业主办面筋行业大会、产业发展论坛等活动,促进行业交流合作,共绘发展蓝图,提升通许县面筋产业的行业声量。定期组织烤面筋大赛、面筋美食节、文化节等活动,吸引游客和消费者的关注,提升通许面筋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创新营销宣传方式。坚持“以贸促工”发展思路,鼓励企业通过新业态、新模式拓宽营销渠道。支持企业深耕本地渠道,打造核心终端和样板市场,树立区域品牌标杆。鼓励企业深入布局胖东来、永辉超市、鲜风生活等中高端商超,增加品牌曝光度,提高产品销量。鼓励企业积极对接火锅烧烤食材、熟食凉菜、休闲食品品牌,拓展代工业务。支持企业联合方便面、酸辣粉、自热火锅等速食企业,开发烤麸配料包,创新开拓方便速食市场。鼓励企业积极开拓宗教场所、校园、医院、部队等特通渠道,以多元化策略拓宽市场边界。鼓励企业打造特色美食、文创产品,入驻清明上河园、万岁山、包公祠等旅游景区,丰富消费场景。支持企业通过抖音、快手、视频号等平台探索短视频、直播招商等营销方式,收集合作商机线索。支持行业组织依托“寻味通许”等线上营销平台,通过建立联合营销渠道带动企业销售。支持企业深化与天猫、京东、拼多多等线上平台和字节跳动、微信视频号、小红书等大流量内容平台的合作,打造“网红”面筋产品,扩大线上销售。支持企业参加全国糖酒交易会、良之隆食材展等行业展会,拓宽传统营销渠道。鼓励企业发展跨境贸易,利用国际展会、跨境电商等平台拓展海外市场,传播中华美食文化。瞄准一线城市和郑州、开封等重要节点城市,布局“通许烤面筋”旗舰店,提高品牌的市场覆盖率。
成立通许县面筋产业发展工作专班,由县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统筹推进面筋产业发展重大事项。专班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督促落实。细化各部门职责分工,建立工作责任制,形成上下联动、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通过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开展专项督查和绩效评估等方式,强化工作调度和督导检查,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见效,为面筋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聚焦重点区域综合承载能力不足、产业基础薄弱等短板,多渠道筹措资金,通过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上级专项资金等政策工具,加快推进中原面筋小镇、中华面筋文化展示中心、酸辣粉产业园二期等重大项目建设。充分发挥平台公司产业服务和引导培育功能,持续加大优势产业链培育力度,通过政府投资撬动社会资本,形成多元化投融资机制,为重大项目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以“万人助万企”活动为抓手,深化“放管服”改革,简化审批流程,提升行政效能,打造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体系。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切实保护企业合法权益。建立健全企业服务机制,全面掌握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精准摸排企业困难和需求,建立问题清单和帮扶台账,为企业纾困解难。针对外地招引企业,从生活配套、子女教育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持,助力企业快速融入通许,实现从“客人”到“主人”的角色转变。强化部门协同监管,减少对企业正常经营的不必要干扰,着力打造“有求必应、无事不扰”的一流营商环境,为面筋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深化区域产业协作分工,促进上下游企业深度合作,构建协同发展新格局。积极融入省、市、县食品产业发展布局,加强与周边地区的交流合作,推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区域联动发展。依托通许县酸辣粉产业协会,成立“面筋产业专委会”,强化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充分发挥其在行业自律、信息共享、市场拓展等方面的桥梁纽带作用,为面筋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整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资源,通过专题报道、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宣传通许县面筋产业发展成效、特色优势和政策举措。深入挖掘面筋产业文化内涵,讲好通许面筋故事,提升产业知名度和影响力。引导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支持面筋产业发展,形成政府重视、企业主动、社会关注的良好氛围,凝聚推动通许县面筋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